2025-08-01 09:06:18
2025年上半年,中國游戲產業實際銷售收入達1680億元,同比增長14.08%,用戶規模近6.79億人。自研游戲成為增長核心,國內市場收入1404.52億元,同比增長19.29%;海外市場收入95.01億美元,同比增長11.07%,美國、日本、韓國是主要目標市場。移動游戲占主導,客戶端游戲穩步增長,主機游戲增速最快。電競與小程序游戲成為新增長點。
每經記者|張梓桐 每經實習編輯|余婷婷
2025年上半年,中國游戲產業在政策扶持與技術創新的雙重驅動下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。
7月31日,在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產業大會(CDEC)上,游戲工委與游戲產業研究專家委員會聯合發布了《2025年1—6月中國游戲產業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。數據顯示,國內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1680億元,同比增長14.08%,創下歷史同期新高;游戲用戶規模逼近6.79億人,同比增長0.72%,同樣刷新歷史紀錄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注意到,從細分領域到海外拓展,產業呈現出“規模擴張、結構優化、創新突圍”的鮮明特征。
自研實力持續攀升,內外市場雙線發力
自主研發成為拉動產業增長的核心動力?!秷蟾妗窋祿@示,2025年上半年,中國自主研發網絡游戲國內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1404.52億元,同比增長19.29%,增速顯著高于整體市場,占國內總營收的83.6%,凸顯自研產品對內需的強勁支撐。
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、游戲工委主任委員 張毅君 圖片來源:受訪者供圖
出海方面,中國自研游戲海外市場表現同樣搶眼,實際銷售收入達95.01億美元,同比增長11.07%,延續了近年來的擴張勢頭。從區域分布看,美國、日本、韓國仍是核心目標市場,合計占比55.63%——其中美國以31.96%的占比位居首位,日本占16.20%,韓國占7.47%。此外,德國、英國、法國等歐洲市場合計占比8.78%,顯示出歐洲已成為中國游戲出海的重要增長極。
產品類型上,策略類成為出?!巴跖啤?,在海外收入前100位的自研移動游戲中占比43.33%,較去年有較大增幅;角色扮演類占比10.02%,雖同比略有下降但仍穩居第二;射擊類以8.85%的占比位列第三,同比呈上升趨勢。值得注意的是,合成類游戲收入占比升幅明顯,而模擬經營類、放置類則同比降幅較大,反映出海外市場偏好的動態調整。
從國內細分市場結構看,移動游戲依舊是絕對主力,實際銷售收入1253.09億元,同比增長16.55%,占整體市場的74.59%。在收入前100的移動游戲中,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類(MOBA)表現突出,收入占比20.42%;射擊類緊隨其后,占比17.03%;角色扮演類(ARPG/MMORPG等)以15.34%的占比位居第三。
客戶端游戲市場穩步增長,實際銷售收入354.03億元,同比增長4.86%,占比21.07%,顯示在精品化運營與重度玩家需求支撐下,客戶端游戲仍具生命力。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網頁游戲市場的持續萎縮,實際銷售收入22.03億元,同比下降5.87%,占比僅1.31%,市場空間進一步收窄。
主機游戲成為上半年最大驚喜,實際銷售收入10.34億元,同比激增29.78%,盡管基數較低,但高增速反映出國內主機游戲生態的逐步完善,以及用戶對高品質游戲體驗的需求升級。
電競與小程序成增長新勢力
電子競技市場延續高景氣度,上半年實際銷售收入806.45億元,同比增長16.64%,成為拉動產業增長的重要力量。隨著賽事體系專業化、商業化程度提升,電競正從“小眾娛樂”向“大眾文化符號”加速轉變,帶動相關游戲產品與周邊產業協同發展。
小程序游戲則展現出爆發式增長潛力,2025年上半年實際銷售收入232.76億元,同比大增40.20%。從收入結構看,內購收入占比65.70%,廣告變現占比34.30%,輕量化、低門檻的特性使其快速覆蓋下沉市場與泛用戶群體,成為移動游戲市場的重要補充。
不過,部分細分領域面臨調整壓力。二次元移動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145.77億元,同比下降8%,反映出用戶審美疲勞與產品同質化問題亟待破解;休閑移動游戲市場則保持平穩,實際銷售收入164.39億元,同比增長2.55%,其中內購收入占比67.50%,廣告變現占比32.50%,商業模式趨于穩定。
《報告》指出,下半年中國游戲產業有望延續增長態勢。一方面,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加大,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深入推進,為產業健康發展筑牢根基;另一方面,科技創新與智能化升級將驅動游戲在玩法、體驗、技術應用上的突破,疊加跨界賦能帶來的消費潛力釋放,產業邊界正不斷拓展。
業內分析認為,隨著用戶需求向高品質、多元化升級,精品游戲的開發與創新布局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。無論是自研產品的全球化布局,還是主機、電競等細分市場的深耕,都將推動中國游戲產業從“規模擴張”向“質量效益”轉型,持續鞏固其在全球游戲市場的重要地位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